沂蒙地区的高姓族群,为春秋时期孔子弟子高柴(字子羔)的后裔。据琅琊《高氏族谱》记载,高柴实为齐国名相高傒第十代孙。年轻时在费邑任费宰,后与师兄子路到卫国任职,卫国发生内乱后,高柴逃离卫国。后来高柴后来去了哪里,史书上没有记载。而琅琊《高氏家谱》却明确记载高柴迁居琅琊坞丘之事证券配资在线平台,更有兰陵县兰陵镇现存高柴墓为证,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线索。
据家谱记载,高柴迁居坞丘后,娶曾氏为妻。坞丘距鄫国故城仅数里之遥,曾氏当为鄫国宗女。结合孔门弟子通婚旧例,或与同门曾参(宗圣曾子)存亲缘关系。东周时期虽有鲁、楚两地鄫国并存,然高柴作为平民学者,千里远赴湖北联姻的可能性极低。且其墓葬既在兰陵,则推定山东鄫国为其姻亲来源更为合理。
关于兰陵高柴墓,民国《临沂县志》记载尤详:“小仲村东二里许有堡子,方广数十丈,上有庙宇,北临宋时盐河。旧传‘五路三江口,河南都网寺’之谣。咸丰年间泰安柴氏立碑引经据典,考定柴姓源出子羔。”《山东通志》记载子羔墓在兰陵北十里,《齐乘》记载在向子城侧,其实都是指这座墓。
墓前现存清嘉庆乙亥年(1817)所立墓碑,中间刻有“孔子弟子先贤高子柴字子羔之墓”,右侧镌“唐封共城伯”,左侧勒“宋封共城侯”,都是历代褒崇实证。此碑为泰安柴氏后裔柴衍洞、柴兰皋所立,二人自诩高柴七十二世孙,特来祭拜先祖。
展开剩余50%高柴墓碑
高柴墓所在的大土台,是一个典型的崮墩遗址,高台上商周时期陶制器物残片随处可见,这是一处的商周遗址。上面有庙,现已不存,北面就是宋代古盐河,也已经干涸。
据当地人介绍,小仲村是为两汉萧望之守墓人后代形成的村落,“小”原为“萧”,“仲”即守墓的意思。刘家堡村紧邻小仲村,建村时间晚于小仲村。所以民国《临沂县志》记载高此票墓在小仲村。高柴墓附近有一棵古银杏树,还有一座小庙,早已被毁,原来这里有很多碑,后来都被毁掉了。
探访高柴墓,不仅补缀了史籍阙漏,更揭示出儒家文化在齐鲁大地的深远影响。那些散落于乡野的族谱碑刻,就是人们寻找姓氏来源与文化传承的脉络。下一程,我们将继续探寻南高里的高氏家族文化记忆……
高柴像证券配资在线平台
发布于:山东省